緊抓產業轉移機遇的四川路徑
原標題:緊抓產業轉移機遇的四川路徑
“沒想到,真是沒想到!”項目落地四川省達州市一年多,四川星空鈉電電池有限公司(簡稱星空鈉電)董事長李用成操著地道的東北方言感嘆道。讓他連聲感嘆“沒想到”的,是項目橫跨大半個中國落地的速度。
2024年3月底,在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(四川)上,李用成帶著鈉離子電池生產鏈項目與達州東部經開區正式簽約。今年1月,項目一期已進入試運行;預計5月底,測試產品將從鈉離子電池組裝生產線下線。
作為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轉移示范平臺,去年的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現場簽約項目達157個、總投資超2300億元。5月8日至10日,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(四川)在成都舉辦。
時隔一年多舉辦的活動將為四川帶來什么?緊抓產業轉移機遇,四川探索出什么路徑?
接得準,充分發揮優勢
去年以來,四川、寧夏、內蒙古、黑龍江、云南、甘肅、湖南……一系列“國字號”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在各地舉辦。
密集舉辦的背后,是產業轉移的迫切需要。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,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,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。今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提出,深化東、中、西、東北地區產業協作,推動產業有序梯度轉移,為進一步做好產業轉移工作指明方向。
2023年7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川視察期間明確指出,四川要依托制造業的獨特優勢,積極服務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,高質量對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新布局。作為全國為數不多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和31個制造業門類的省份,四川承接產業轉移有需要,更有基礎。
生產TOPCON光伏組件的三一硅能公司,便看中巴中市南江縣乃至四川完善的“硅礦-硅料-硅片-電池-組件”全產業鏈發展基礎。
三一硅能公司綜合管理部總監徐征介紹,去年,公司在當地投資建設2GW高效晶硅光伏組件生產基地,同時配套集中式光伏項目、集中式風電項目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,規劃總裝機1500兆瓦。
另一個考慮是當地“1小時航空圈、3小時高鐵圈”的立體交通網絡。“南江縣地處成都、西安、重慶的幾何中心,是北向出川的重要門戶。依托這一區位優勢,公司產品輻射西南和西北地區,面向中亞、東南亞、非洲等海外市場。”徐征說。
星空鈉電與達州的“牽手”也是一拍即合。李用成回憶,2023年底,星空鈉電在全國各地物色擴產“根據地”。在一個項目洽談會上,聽完達州市領導的推介后,公司隨即用兩個月時間深入了解達州的新能源產業。
“達州資源豐富,產業鏈基本形成,我們產品所用的正極材料、負極材料等,都能找到合適的供應商。”李用成說。
可以看到,各地資源稟賦不同、發展程度不一,在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、產業梯度轉移的要求下,精準度尤為重要。
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(四川)新聞發布會透露,去年的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上,裝備制造、先進材料、電子信息等3個優勢產業的簽約項目數量分別占36%、23%、20%,這與四川的六大優勢產業高度契合。
“今年,在承接轉移的領域上,我們重點錨定人工智能、集成電路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,引進落地一批能級高、規模大、輻射帶動強的優質產業項目和產業鏈核心企業。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。
引“新”接“智”,成為四川精準承接的一大方向。
長得好,以“鏈”助推升級
“去年項目簽約后,公司主體正式遷到成都。兩個月后,位于成都未來科技城的部分廠房將投入使用。”成都天府智華科技有限公司CEO鄧博透露項目最新進展。
深耕智能駕駛、車路云一體化、低空智能網聯、具身智能等前沿賽道的智華科技,今年將全部身家搬到成都。對一家已成立13年的企業來說,這樣的“大動作”并不容易。
鄧博坦言,“向西”的動力,一方面是看中四川完善的整車制造能力及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,另一方面則是看好四川建圈強鏈的發展氛圍。
“有關部門以產業生態思維為導向,主動挖掘上下游生態企業資源,這種政企協同共筑產業生態的模式,讓我們很有信心。”鄧博介紹。今年4月,公司入選四川省“雙向揭榜掛帥”2025年首批項目名單,與政府及產業鏈伙伴共同簽署合作協議,將為整車制造企業提供高精度、高可靠性、國產可控的智能駕駛軟硬件解決方案。
多位受訪者表示,如今,產業轉移中的“產業”,已不是勞動密集、技術落后的產業;“轉移”,也并非簡單的搬家。
在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(四川)上,不少參會人員就發現,鏈條式承接產業轉移成為四川的一大特色——會前,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圍繞標志性產品和產業鏈,逐一梳理鏈條的關鍵和薄弱環節,篩選列出目標企業、平臺、機構清單,促成一批產業轉移重點項目在會上簽約。
星空鈉電的項目落地后,李用成觀察到,達州正以“以鏈延鏈”的思路吸引更多電池殼體、逆變器等上下游配套廠家落地,產業有望再做大做強。
鏈條式承接產業轉移,一石激起的千層浪還在向外擴散。
今年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上,將舉辦8場專題對接活動,圍繞四川“15+N”重點產業鏈展開,包括人工智能、新型顯示和軟件產業,航空航天及低空經濟產業,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等重點產業鏈細分領域。
這也表明,今年的活動更加突出圈鏈思維。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(四川)新聞發布會透露,四川將以產業鏈為紐帶,一鏈一清單、一鏈一圖譜,明確承接轉移的關鍵領域、目標企業和重點項目,通過精準對接轉移的重點領域和鏈主企業,打造互利共贏的產業鏈生態圈。
留得住,做好項目服務
有了項目,另一個關鍵問題是:怎樣留得住?
今年一季度,四川規上工業增加值、工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7.2%、18.1%。“一季度工業的發展,離不開產業轉移項目作出的積極貢獻。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,四川對簽約項目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,分類納入省市縣各級重點項目庫,強化協調服務和要素保障,推動轉移項目加快建設。
從接洽到簽約,用時6個月——這是三一硅能公司2GW高效晶硅光伏組件生產基地的落地速度,創下南江縣10億級項目落地的紀錄。
“落地的‘加速度’,又轉變成建設的‘加速度’。”徐征補充,今年6月基地將正式投產,光伏、風電等項目建設也在一體化推進。
從始至終的“加速度”,離不開當地為項目提供的全要素保障。比如,項目所在的光伏智造園以“標準地+定制廠房”模式實現企業“拎包入駐”,同時疊加“產值激勵+設備補貼”,配套貸款貼息和人才補貼等正向激勵政策,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。
“企業離開土生土長的地方,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,影響項目進度。”李用成坦言,投資建設,當然希望能早日看到回報,人生地不熟,自然需要引路人。
當地政府用服務來回應企業的擔心。在項目前期對接過程中,為企業免費提供辦公場所;能評環評等各個階段,工作人員上門服務;積極對接市內外龍頭企業,促成儲能電站建設落地,拓展企業產品應用場景……“產品投入生產的同時,應用場景也解決了,效率特別高。”李用成說,一年多時間,他的顧慮已消除。
鄧博有同樣感受。“項目落地后,成都高新區從企業工商變更、稅務開票額度調整、銀行資源對接等方面給予企業全面支持。”比如,積極搭建銀企溝通橋梁,組織區內多家銀行與企業開展專項對接會,最終促成其與多家區內商業銀行達成合作。
扎根四川,企業家有了信心,更有很多新打算。
星空鈉電將繼續加大應用場景的建設推廣,建設更多共享式儲能電站。同時,加快建設產業鏈項目,爭取早日達到產能50GW的規模目標。
智華科技將推進成都未來科技城生產基地建設,同時積極拓展本地市場,爭取與更多四川地區的車企達成合作,助力四川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進一步發展。
一個好消息是,今年的活動已收到1000余家企業參會報名信息,省外有轉移意向的產業項目超過300個、投資總額超過3000億元——可以想見,四川緊抓產業轉移機遇,將有更多“星空鈉電”“智華科技”們來此落地生根。
來源:四川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