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郵傳百年,共赴美好——探訪文物里的“咖啡支行”
在成都市中心,一座西式建筑靜靜矗立,青磚紅瓦與拱形門窗訴說著百年郵電史的滄桑。這里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四川省分行直屬支行所在地,也是省內唯一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運營的金融機構。近年來,這座百年大樓以“郵傳百年共赴美好”為主題,通過“金融+文化+生活”的跨界融合,打造“咖啡支行”,成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金融地標。
歷史建筑里“泡”出金融新場景
大樓坐落在成都市錦江區暑襪街,因曾處于華陽與成都兩縣的分界線,一度被老成都人視作市中心。大樓自光緒二十七年起就承擔起郵局的使命,一磚一瓦間,都是為民服務的情懷。這里誕生了成都市最早、也是第一個國家郵局——大清郵政成都分局,作為成都最早的服務型近代企業,大清郵政成都分局最早將規范的文書、表格、單據、掛號費等西方公司管理理念傳入成都。也是在這兒,成都人逐漸接觸到復寫紙、彩色筆、刨筆刀、膠水等近代辦公用品。現存大樓為1937年建成,這座磚木結構的大樓占地約4000平方米,因其獨特的風格和精美的建筑,逐漸成為成都人民心中的一種通信、文化和城市的象征。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7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來到直屬支行,推門而入,咖啡香氣撲面而來。左側的咖啡吧臺前,市民李女士正一邊等待業務辦理,一邊品嘗新推出的“特調咖啡”。她笑稱:“以前覺得銀行冷冰冰的,現在卻能邊喝咖啡邊辦業務,連等待都成了享受。”這種體驗源于支行2021年的創新嘗試——將百年建筑的空間價值深度開發,引入知名咖啡品牌,打造“金融+咖啡”復合業態。近年來,為提升客戶體驗,煥發歷史建筑新生活力,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基礎上,直屬支行對內部進行功能性改造,一樓大廳寬敞明亮,功能分區錯落有致,客戶等待區變身“文化客廳”,大樓的百年歷史和郵儲銀行企業文化交替呈現;順著指示牌,來到二樓,則可以參觀“郵電歷史走廊”,在財富中心了解理財知識、參加定期舉辦的沙龍活動。“許多老成都人對老郵局都很熟悉,我們不只是提供金融服務,更希望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守護者。”支行負責人介紹,四年來,支行設計推出老郵局手繪圖咖啡杯套、特色筆記本、文創印章等8類文創產品。
一杯咖啡的溫度:從場景到生態的服務升級
如果說空間改造是“面子”,服務創新則是“里子”。在二樓的“財富中心沙龍區”,一場“智慧養老投資講座”正在進行。李阿姨剛聽完理財師講解,便通過手機銀行個人養老金賬戶完成理財產品申購。李阿姨談到,“自從退休后,只要支行有沙龍活動,有時間都會來參加,以前總覺得理財產品復雜,現在喝著咖啡仔細聽專家分析,心里踏實多了。”為持續提升服務能力,直屬支行還精心打造高凈值客戶專屬權益體系,創新推出“郵儲相伴禮遇萬千”貴賓權益,包含健康、出行、家政、寵物、休閑等5個方面26項權益,竭誠提供優質、高效、便捷、安全的綜合性服務。這種“非金融場景獲客”模式成效顯著。據統計,2021年至今,支行舉辦大型財富沙龍40余場,帶動財司客戶新增308戶,管理資產規模新增8.5億元,突破19億元。
跨越時空的責任:讓金融服務更具溫情
“我上小學時就經常到老郵局這里來買郵票,而后又在這里辦過工資卡,如今退休了,現在每個月還來取養老金。”李阿姨感嘆道。從貼著“郵差綠”的老式柜臺,到飄著拿鐵香的智慧銀行,變的是服務形態,不變的是那份刻在磚縫里的溫情。2024年寒冬,支行客戶服務經理李東陽抱著米、油走進社區。獨居老人符奶奶握著她的手哽咽道:“現在你們常來陪我說話,比送什么都暖心。”符奶奶的家人曾在西藏工作三十余年,晚年遭遇喪偶喪子之痛。支行通過社區對接,將其納入“銀發關懷名單”,上門辦理業務、陪伴聊天。在“郵愛驛站”,微波爐、醫藥箱、雨傘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。環衛工人王師傅每天中午都會來熱飯、喝水:“這兒比休息站還舒服,工作人員還教我用手機查養老金。”更令人觸動的是,2023年一位企業會計因緊急開戶需求,在營業結束后柜員仍主動提供延時服務。次日,客戶送來錦旗:“本以為要白跑一趟,沒想到你們加班到晚上,這才是百姓銀行!”這樣的溫暖故事,是支行始終堅持“以客戶為中心”服務理念的縮影。
當咖啡香浸潤百年磚墻,當金融業務融入市井生活,郵儲銀行四川省分行直屬支行用實踐證明:傳統與現代從不是對立選項。在這里,每一筆業務辦理都是文化體驗,每一次服務接觸皆有情感溫度,這或許正是金融為民的生動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