瀘州疾控提醒:5月,這些健康風險您要注意
5月,瀘州市正式進入汛期(5~9月),氣候呈現(xiàn)強降水集中、氣溫偏高、濕度較大的特點,易引發(fā)洪澇災害及次生公共衛(wèi)生問題。由于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濕度較大,非常適宜毒蕈和曼陀羅、馬桑果、化兒草等有毒野生植物生長和蚊媒滋生,毒蕈和其它有毒植物中毒進入多發(fā)、頻發(fā)季節(jié),加之“五一”假期增加人口流動和聚集,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輸入進而引起本地傳播風險增加。
壹毒蕈等真菌和有毒野生植物食源性疾病5月氣溫上升,雨季來臨,氣候潮濕,特別適宜野生蘑菇(其中多數(shù)有毒)曼陀羅、馬桑果和化兒草等有毒野生植物生長旺盛,而居民往往缺乏辨識其是否有毒的能力,從而自己采摘或路邊購買食用引起中毒,常常表現(xiàn)為家庭聚集性。
健康提示:
預防為先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不采摘、不購買、不食用辨識不清是否有毒的野生蘑菇和野菜、野果。
出現(xiàn)中毒緊急處理如發(fā)現(xiàn)疑似中毒癥狀,應立即通過催吐、洗胃、導瀉、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,并及時就醫(yī)。就醫(yī)時盡量帶上剩余的野生蘑菇或野菜、野果樣品,以便醫(yī)生快速診斷。
貳登革熱登革熱是通過伊蚊(花斑蚊)叮咬在人群中傳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。隨著氣溫漸暖和雨季的來臨,媒介伊蚊大量孳生,一旦出現(xiàn)登革熱病例,易發(fā)生傳播。目前東南亞、南亞、拉丁美洲地區(qū),如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、孟加拉國、柬埔寨、老撾、巴西、阿根廷、哥倫比亞、巴拉圭等國家都已經進入了登革熱的流行季節(jié)。大家出境游時,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。
健康提示:
在登革熱流行區(qū)旅游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,并使用驅蚊液,防止蚊子叮咬。酒店、民宿房間應關好紗門、紗窗,房間可安全使用蚊香、滅蚊氣霧劑等,尤其要注意嬰兒床和嬰兒車,也要裝置蚊帳。在家中使用殺蟲劑滅蚊時,要按照產品的說明進行操作,避免兒童接觸。避免在樹蔭、草叢、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。如果出現(xiàn)發(fā)燒、皮疹等疑似癥狀,應及時就診并主動說明被叮咬的情況。登革熱疫情發(fā)生國家(地區(qū))旅居史人員回瀘后,需開展兩周自我健康監(jiān)測,如果出現(xiàn)發(fā)熱,要及時就診并說明旅行史;為了保護家人,請配合當?shù)匦l(wèi)生部門,進行住院隔離治療。
叁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通過接觸患者鼻咽分泌物、唾液、皰疹液、糞便,以及接觸被污染的玩具、奶瓶、餐飲具等物品傳播。5歲及以下兒童較易感染,兒童可感染不同型別的病毒而多次發(fā)病。每年5~7月、9~12月為瀘州市手足口病流行高峰,也是聚集性手足口病事件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
健康提示:
做好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居室要經常通風,勤曬衣被。勿共用個人物品兒童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個人物品。勤洗手講究個人衛(wèi)生,飯前便后、看護人接觸兒童前、替幼童更換尿布、處理糞便、嘔吐物后均要洗手。勤消毒嬰幼兒使用的奶瓶、奶嘴及兒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、消毒,嬰幼兒的尿布要及時清洗、曝曬或消毒。少聚集流行期間不要帶孩子到人群密集、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,避免與手足口病患者親吻、擁抱等密切接觸。勤觀察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(主要是手心、腳心)和口腔有無異常,注意孩子體溫變化。及時就診兒童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出疹等相關癥狀時,家長要及時帶其前往醫(yī)療機構就診,兒童全部癥狀消失一周后方可返校。接種疫苗6月齡到5歲的孩子,應及時接種EV71滅活疫苗。
肆猩紅熱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傳染病,潛伏期1~12天,5~10歲兒童是高發(fā)人群,學校、幼兒園等集體場所易暴發(fā)疫情。主要癥狀為發(fā)熱、咽峽炎和皮疹,伴隨“草莓舌”“口周蒼白圈”等特征,嚴重者可引起心肌炎、鼻竇炎、中耳炎等并發(fā)癥。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,也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。
健康提示:
保持良好衛(wèi)生習慣勤洗手(尤其是觸摸公共設施后、餐前便后),使用肥皂或洗手液,流動水沖洗;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遮掩口鼻,避免飛沫傳播;疾病高發(fā)期減少前往人群密集場所,必要時佩戴口罩。
做好托幼機構/學校疫情防控嚴格晨午檢制度,每日室內至少通風3次,每次15分鐘;定期消毒玩具、桌椅、餐具(可煮沸或擦拭消毒);高發(fā)期暫停集體活動和插班,減少交叉感染風險。
嚴格隔離管理病例確診兒童需居家或住院隔離,直至癥狀消失且治療滿7天(或醫(yī)生確認無傳染性);密切接觸者需醫(yī)學觀察7~12天,關注是否出現(xiàn)癥狀。
及時就醫(yī)兒童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咽痛、皮疹等癥狀時,立即就醫(yī)并告知接觸史。
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(流腮)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以腮腺非化膿性炎癥、腮腺區(qū)腫痛為特征,主要發(fā)生在兒童和青少年。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,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,全年均可發(fā)病,但以冬春季為主,5月為發(fā)病高峰期。
健康提示:
做好疫苗接種接種麻腮風三聯(lián)疫苗(MMR)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,兒童需在8月齡和18~24月齡各接種1劑,未接種的成人可補種。
做好個人衛(wèi)生飯前便后、咳嗽或打噴嚏后,使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;咳嗽時用肘部遮擋口鼻;避免與患者共用餐具、毛巾等個人物品,患者衣物需用60℃以上高溫清洗。
加強環(huán)境通風與行為管理每日開窗通風2~3次(每次20~30分鐘),使用含氯消毒劑擦拭高頻接觸表面(如門把手、桌面);流行季節(jié)減少前往商場、影劇院等密閉場所,必須前往時需佩戴口罩;患者需隔離至腮腺腫脹消退后5天,密切接觸者應醫(yī)學觀察21天。
嚴格學校/托幼機構防控加強晨檢,發(fā)現(xiàn)發(fā)熱、腮腺腫大者立即隔離;暫停聚集性活動,保持教室通風和定期消毒;普及流行性腮腺炎傳播途徑和防控知識,提升公眾防范意識。
陸野外蛇蟲咬傷5月為蛇類覓食、繁殖的高峰期,尤其是雨后、清晨(9~15時)及傍晚(18~22時)活動頻繁,蛇類主要棲息在草叢、灌木叢、溪邊、石堆等陰涼潮濕區(qū)域為高危區(qū)域。蜱蟲多棲息于草地、森林邊緣等溫暖濕潤處,5月氣溫回升后叮咬風險顯著增加。
健康提示:
防毒蛇咬傷不穿拖鞋、涼鞋或赤腳行走;在野外林中行走時用登山杖或木棍在行走的前方拍打草叢,達到驚蛇目的;外出時盡量避開毒蛇活動的時間段(如早晨、傍晚、晚上等較為涼爽的時候)。
被蛇咬傷要及時處理立即靜坐/臥,避免加速毒液擴散;在咬傷部位近心端(如小腿上方)用布條或繃帶松緊適度綁扎,每15分鐘松開1~2分鐘,防止肢體缺血;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,避免用嘴吸毒或切開創(chuàng)口;攜帶蛇的特征描述或照片(如顏色、花紋),及時就醫(yī)。
外出游玩防蜱蟲叮咬最好穿上長袖長褲和球鞋,在身上涂抹防蟲叮咬的藥水,避免在樹林和草叢中久留;建議穿著淺色的衣物,以便蜱蟲落到衣物上容易發(fā)現(xiàn)。
外出回來注意自查要特別注意頭皮、耳后、頸部、腋窩、腘部、手腕、腹股溝等有皮膚褶皺的地方,是否有被蜱蟲叮咬的痕跡。有蜱蟲叮咬要用鑷子垂直拔出蜱蟲,避免擠壓蟲體,叮咬處用碘伏消毒;若出現(xiàn)發(fā)熱、皮疹等癥狀,立即就醫(yī)。
五一假期外出游玩,瀘州市疾控中心特別提醒您:注意個人防護,謹防食用野生植物中毒;防范蛇類、蜱蟲和蚊蟲叮咬;有過敏史的市民還需防范吸入過敏源,如花粉,柳絮等。境外出游的旅客還需關注當?shù)亓餍屑膊。龊梅雷o,如南美洲和東南亞地區(qū)此時瘧疾、登革熱和黃熱病高發(fā),應做好驅蚊準備,防止蚊蟲叮咬感染。